蛙颌翼龙属
|
|
蛙頜翼龍骨骼重建圖
|
|
无效状况
|
科学分类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目:
|
†翼龍目 Pterosauria
|
科:
|
†蛙嘴龍科 Anurognathidae
|
属:
|
†蛙颌翼龙属 Batrachognathus Ryabinin, 1948
|
模式種
|
飛行蛙頜翼龍 Batrachognathus volans
Ryabinin, 1948
|
蛙頜翼龍屬(屬名:Batrachognathus)是翼龍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亞哈薩克斯坦,年代為侏儸紀的牛津階到啟莫里階。
模式種是飛行蛙頜翼龍(B. volans),是在1948年由蘇聯古生物學家Anatoly Nicolaevich Ryabinin所敘述、命名。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青蛙的頜部」,意指其頭部短而寬;種名在拉丁文意為「飛行」。
目前已發現三個化石,化石的發現地點為天山山脈西北支脈卡臘套山的山腳下,類似德國巴伐利亞州索倫霍芬地區的湖泊沉積層。正模標本(編號PIN 52-2)為一個不完整的非天然狀態化石,包含頭顱骨碎片、下頜、脊椎、肋骨、後腿、以及翼部骨頭。蛙頜翼龍擁有高、短、寬廣的頭顱骨,長度為4.8公分,而上頜有22或24顆彎曲的圓錐狀牙齒,下頜短而寬廣。沒有發現蛙頜翼龍的尾部化石,目前被推論具有短尾部。
蛙頜翼龍的翼展被估計為50公分。大衛·安文(David Unwin)估計其翼展約75公分。蛙頜翼龍的尾巴並沒有保存下來,牠們是否擁有尾巴仍在爭論當中,通常被推論具有短尾部。
蛙頜翼龍被歸類於蛙嘴龍科,相似物種為蛙嘴龍。在2003年,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將亞洲的蛙頜翼龍、樹翼龍、熱河翼龍,歸類於演化支Asiaticognathidae科。在2006年,呂君昌將蛙頜翼龍、熱河翼龍列為姊妹分類單元。
如同其他蛙嘴龍科,蛙頜翼龍被推論是食蟲動物,用寬廣嘴部捕抓昆蟲為食。
參考資料
- Dinosaurs and other Prehistoric Creatures, edited by Ingrid Cranfield, 2000 Salamander Books Ltd pg 280-281.
- Rjabinin A. N., 1948, "Remarks on a flying reptile from the Jurassic of the Kara-Tau", Akademia Nauk, Paleontological Institute, Trudy, 15(1): 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