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南迁之议甲申南迁之议或称南迁之议,是指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国农历甲申年的一次南迁国都的历史事件。崇祯末年春,李自成已破宣大,京城危急,廷臣有南迁之议。崇祯帝欲迁都南京,但遭诸大臣反对[參 1],使南迁计划不能实施[參 2]。最终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自缢殉国。 背景崇祯帝在位期间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内有流寇到处猖獗,关外满洲虎视中原,作为明朝的首都北京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而崇祯帝本人面对这种局面唯一的办法那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到南京建立临时中央。崇祯帝曾召見主張「南遷圖存」的左中允李明睿說:「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勷,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參 3]。崇祯帝意思是先把首都从北京迁到南京,让皇统南移江南,再徐图恢复中原和关外故地,其实这在当时局势糜烂的情况下实在不失为上策,崇祯帝若能果断实施,还可以为明朝延长国祚。但是当时的朝中舆论使他不敢公开提出南迁。崇祯帝想要南迁的想法三次,然而全被搅黄了。 过程第一次早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四月份之前,崇祯帝感觉到北方面对内外压力可能守不住,于是就有迁都的念头[參 4]。但是这个风声被懿安皇后知道了,报告给了周后[參 5],而周后马上给崇祯说此事,崇祯听到这个消息后只能作罢,迁都的想法只能暂时搁置下来。 第二次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眼看北方战局局势一步步恶化,朝中有的大臣终于提出南迁避祸的议程。当时的左中允李明睿、总宪李邦华、原九江军府总督吕大器私下被崇祯帝在德正殿召见[註 1],当崇禎皇帝问到今后的策略时,李明睿的回答相当坦率,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时也无所顾忌。他直言不讳的说,农民军已经逼临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參 7],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崇祯帝听到后大吃一惊,对李明睿说:“此事重,未可易言。”[參 8]既而指天问道:“上天未知如何?”[參 9]李明睿略加思索,便试图就天命问题劝说崇祯帝[註 2]。 崇祯帝很可能为维护君主意志,而对这段涉及其道义责任的议论大发雷霆,但此次他并未将其视为臣下对自己的责难,反在确认四周无人偷听后问道而崇祯帝给他的答复是:“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坐汝。”[參 11][參 12]崇祯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又询问南迁的具体步骤。李明睿提出最佳路线是取道山东,装作到文王与孔子庙朝圣。一旦到了曲阜,御驾便可快马加鞭南下,20天内即可赶到比较安全的淮安地界。那时——李明睿向崇禎皇帝保证——举国上下必群情振奋。因为崇祯帝一旦出现在京城之外,国之龙虎必起而响应,陛下遂可握天下于股掌之中。但是李明睿又斗胆警告说,如果崇禎帝仍在京城厮守尊位,则明朝必亡。崇祯帝颇为其言所动,简短答道:知道了。遂令三人退下。自己返回后宫[參 13]。 当晚,崇禎皇帝又召李明睿进宫参加另一次秘密会议,并于会后将这位翰林学士单独留下,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中途接应部队的安排,统领人员,中途在驻扎地点,李明睿打算先秘密派遣将领至济宁部署接应部队,并在比较安全的济宁、淮安两地安排驻地。崇禎帝又问接应部队从哪里调集,李明睿承认,所有明军主力不是用于镇守关口,抵御义军,就是在边地抗击清军。京城关门兵也不能全部抽出,因为必须留下部分军队护卫留守北京的官员。所以只能暗中派遣一些朝中官员从京畿八府征募新兵[參 14]。 从这里可以看出崇祯帝是想要南迁,因为江南形势和条件比久经战乱的北方要好,而且在当时的江北各地尚有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左良玉、高杰五位总兵驻守,显然比北京安全。而举朝大臣竟然没有一个人给崇祯台阶下,不支持崇祯南迁的想法。 第三次一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份,李自成在此时已经攻陷山西,距离崇祯帝煤山殉国只有一月左右,左都御史李邦华和左中允李明睿再次上疏请“太子监国南都”和主張“皇上自然守社稷”[參 15],崇祯帝看了李邦华的奏疏之后表示“得疏意动,绕殿行,且读且叹,将行其言”[參 16],然后对南迁议案在朝堂上充分讨论,以給事中光時亨为代表的多数廷臣持反对态度,“给事中光时亨以倡泄密纠之”,光時亨指責“李明睿南遷為邪說。”、“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參 17],但是他受到了崇祯帝的训斥[參 18]。就这样大臣遂不敢議論南遷之事。而在舆论胁迫下的崇禎皇帝只得坚守北京,直至煤山自缢。 在崇祯帝面前振振有词阻挠南迁计划的光时亨在城破后,率先投降了李自成。而倡议南迁的李邦华在城破之后殉国了。 评价崇祯帝面对内忧外患,南迁之议提上日程并且历时两个月之久[參 19],但最终未付诸行动,究其原因崇祯本人负有很大责任,他的犹疑态度和刚愎自用断送了南迁计划,最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參 20]。 崇祯帝殉国后,明朝的遗民们想起这件事无不惋惜。在计六奇的《明季北略》的《附记南迁得失》中写道:“当自成踰秦入晋,势已破竹,惟南迁一策,或可稍延岁月。”而对光时亨则痛恨不已“且先帝身殉社稷,假令时亨骂贼而死,虽不足以赎陷君之罪,尚可稍白始志之靡他,而竟躬先从贼,虽寸磔亦何以谢帝与地下乎?”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建都》條云:「當李賊之圍京師也,毅宗亦欲南下,而孤懸絕北,音塵不貫,一時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達,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 影响美国汉学三杰之一的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指出:崇祯帝拒绝了南迁的建议,既不遣太子去南京,他本人也不离京。这对后来满清占领北京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满清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遂拥有了他们颇为缺乏的东西,由此接收了明朝几乎全部汉族官吏,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崇祯帝的决定还导致诸多皇室宗亲之继承权利的暧昧不定,以致派系倾轧削弱了南明政权。此外,复明阵营也因之少了一批立志恢复失地,渴望对清朝发动反攻以便光复家园的北方人。崇祯帝这一自我牺牲的决定,就这样最终毁灭了后来复明志士坚守南方的许多希望[參 21]。 注释
参考文献
相關條目Information related to 甲申南迁之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