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草線 (日语:浅草線 / あさくさせん Asakusa sen * / ? )是一條連結東京都 大田區 西馬込站 和墨田區 押上站 、由東京都交通局 營運的鐵路線(都營地鐵 )。《鐵道要覽 》記載為「1號線淺草線」[ 1] 。通車當初被稱為「都營1號線」(後述)。基本上多數被稱為「都營淺草線」。
營業路段全線在地下行走,但車輛基地(馬込車輛檢修場 )的引道線 行走於高架線 上。路線名稱來自留有濃厚的下町 色彩、今日已成為國際級觀光景點的淺草 。車體、路線圖與轉乘資訊使用的路線顏色為玫瑰紅色,路線記號為A 。但是線內亦使用朱紅色 、茜紅色 等顏色。
路線資料
停車站
路線距離(營業距離 ):18.3公里(全線位於地底)
軌距 :1435毫米(標準軌 )
站數:20個(包括起終點站)
複線路段:全線
電氣化路段:全線(直流1500 V 高架電纜 )
閉塞方式 :自動閉塞式
保安裝置:C-ATS
列車無線 方式:誘導無線 (IR)方式
最高速度:70公里/小時
表定速度 (截至2013年4月)
北行 30.9公里/小時、南行 31.1公里/小時
機場快特(押上-泉岳寺)35.4公里/小時
所要時間(截至2013年4月)
北行 35分35秒、南行 35分20秒
機場快特(押上-泉岳寺 11.4公里)19分20秒
車輛基地 :馬込車輛檢修場
簡介
1950年代中期,東京都交通局獲准投入地下鐵的興建與營運。1960年,淺草線(當時稱為都營1號線)首段路線(押上站~淺草橋站)通車,成為東京首條公營地下鐵路線。與私營鐵路業者京成電鐵 間的互通營運,也於通車的同時開始實行,成為日本 首條與私營鐵路相互直通運行 的地下鐵路線。目前淺草線與其他四間私營鐵路業者的路線相互直通運行,使得運行於淺草線上的車輛類型頗具多樣性;在列車運行安全裝置方面,也配合私鐵路線採用自動列車停止裝置 (ATS),這些都是淺草線的重要特色。
歷史
1955年(昭和30年)10月3日:東京都申請藏前2丁目-押上間的地方鐵道 敷設免許,同時營團地下鐵申請馬込-藏前2丁目間申請讓渡擁有的鐵道免許。
1956年(昭和31年)
8月27日:地下鐵1號線最初建設工程開工。
10月3日:前一年10月3日申請的取得免許與免許讓渡皆獲准(自此,押上-馬込間取得地方鐵道免許)。
1960年(昭和35年)
10月12日:5000型 電車完成。
11月25日:西馬込-馬込間申請地方鐵道敷設免許。
12月4日:都營1號線 押上 -淺草橋 間(3.2公里)開業。地下鐵首次開始與郊外的民鐵事業者京成電鐵 互相直通運行 。京成曳舟-荒川(現·八廣)間的舊向島站 附近開設向島檢修場。
1962年(昭和37年)
3月9日:東日本橋 -人形町 間的人形町站附近發生地陷,導致1人死亡。該路段的開業延誤。
5月31日:淺草橋-東日本橋間(0.6公里)開業(受地陷事故影響,暫定以單線 開業)。
9月30日:東日本橋-人形町間(0.7公里)開業,淺草橋-東日本橋間複線 化。同日,淺草橋站的軌道配置部分更改(回車線 移動到舊北行線,舊留置線 改為新北行線)。
1963年(昭和38年)
2月28日:人形町-東銀座 間(2.4公里)開業。東銀座站沒有折返設備,列車的折返需在該站起計0.9公里的汐留信號所(初代)進行。開設高砂檢修場 。
12月12日:汐留信號所(初代)昇格為車站新橋站 ,東銀座-新橋間(0.9公里)開業。
1964年(昭和39年)
4月21日:西馬込-馬込間取得地方鐵道敷設免許。
10月1日:新橋-大門 間(1.1公里)開業(單線運行。為此約半數列車在新橋站折返)。
1968年(昭和43年)
6月15日:新橋-大門間複線化。京急車開始在淺草線內營業運行。
6月21日:大門-泉岳寺間(2.6公里)開業[ 2] 。開始與京濱急行電鐵互相直通運行[ 2] 。
11月15日:泉岳寺-西馬込間(6.9公里)開業。全線開通。馬込檢修場 、車輛工場完工,向島、高砂檢修場廢除。
1970年(昭和45年)
7月:引入路線顏色 (引入當時是朱色)。在那之前曾經使用紅色,後來與(當時的)營團協議將紅色讓渡予丸之內線 。
由於京急的夏季休日時刻表,臨時增加一部分列車,東京的地下鐵首次有8節列車停靠。
1973年(昭和48年)12月31日:由於發生勞資糾紛,淺草線的大晦日-元日的通宵運行 中止。
1976年(昭和51年)
2月28日:引入5200型 電車(引入當時是5000型的一部分)。
6月10日:全列車改為6節編組。
1978年(昭和53年)
6月21日:繁忙時段 京急線開到的直通列車開始以8節編組運行(早晚各6班來回)。
7月1日:都營1號線改名為都營淺草線 。
1986年(昭和61年)12月31日:包括淺草線的都營地下鐵大晦日-元日恢復通宵運行。
1987年(昭和62年)7月15日:直通車輛開始使用空調車輛。
1988年(昭和63年)11月16日:京急開抵的直通列車全面使用8節編組。
1989年(平成 元年)3月19日:江戶橋站改稱日本橋站 。
1991年(平成3年)3月31日:開始與北總開發鐵道(現·北總鐵道)互相直通運行。5300型電車 開始營業運行。
1993年(平成5年)4月1日:京急機場線 暫定開業至羽田站(現天空橋站 )。隨此開行往羽田站的直通列車。此時,京急機場線只可停靠6節編組,京急直通列車恢復6節編組[ 3] 。
1994年(平成6年)11月1日:全線可以收到AM廣播 服務[ 4] 。
1994年(平成6年)12月10日:京急機場線的8節編組對應工程完工,該線直通列車再次恢復為8節編組。
1995年(平成7年)7月2日:5000型電車停止營業運行。完成全面空調化。
1998年(平成10年)11月18日:京急機場線全線開業,地下鐵首次開行特急列車 機場快特 、機場特急(現在已廢除)。
2000年(平成12年)4月20日:正式名稱由都營淺草線改為淺草線 。
2002年(平成14年)10月27日:開始與芝山鐵道互相直通運行。
2004年(平成16年)6月:馬込車輛檢修場 完成。馬込工場廢除。
5200型的道別運行(2006年11月3日 北總線千葉新城中央站)
2006年(平成18年)
4月1日:大門-新橋間與大江戶線的聯絡線「汐留聯絡線」開通。
11月3日:5200型電車結束營業運行。西馬込-北總線 千葉新城中央 間舉行道別運行 。
2007年(平成19年)
3月17日:開始使用一部分C-ATS機能。
7月8日:泉岳寺站構內的送電纜發生不明火災,之後三田站更發生車輛故障(京急車輛),由始發起至15時40分許全線無法通行。恢復運行後當日全日停止與京急線直通運行。9日,關東運輸局 交通局發生文書警告事態。
2010年(平成22年)7月17日:途經北總線連結成田機場的成田機場線 (成田Sky Access)開業。該線開始與此線直通運行。時刻表改正,運行類別加設「Access特急 」。
2011年(平成23年)
2月26日:全線啟用C-ATS[ 5] 。
3月11日:發生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 ,與京成線、京急線、北總鐵道北總線、芝山鐵道線暫停互相直通運行。
3月14日:由於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造成發電所停止,電力供應短缺 ,東京電力 實施輪流停電 (計劃停電)。伴隨着此,此日起停止與京成線、京急線、北總鐵道北總線、芝山鐵道線互相直通運行。直至3月中重開。
2012年(平成24年)10月21日:時刻表改正,機場快特的類別改為橙色。
2014年(平成26年)11月8日:時刻表改正,廢除6節編組運行。所有列車成為8節編組。但是,週末假日深夜京急線的浦賀始發往泉岳寺與普通往京急川崎的終電折返設定只限泉岳寺站可見6節編組。
2017年(平成29年)4月1日:人形町站 開始閘機通過服務[ 6] 。
2018年(平成30年)
運行概況
由於有以下鐵路線直通,故此線以互相直通運行的多樣性為特色。大部分列車都與其他公司路線直通,在終點站押上站 折返的列車甚少,尤其押上站方向除早上、深夜外全部列車直通京成電鐵 押上線 。在發生大規模時刻表混亂時原則上也不會在押上站折返。此線最多可同時運行4間公司的列車。由於這數量已達到PASMO 規定閘內轉乘次數上限,故此在芝山鐵道線內不能使用PASMO。
途經押上
途經泉岳寺
包括直通運行的運用距離累計為225.0公里,比包括收費列車和臨時列車的有樂町線 、副都心線 系統運用距離187.7公里更長,是東京的地下鐵當中最長的。
現行時刻表連結成田機場站 (途經京成本線)-三崎口站 (京急久里濱線)間的列車是途經此線的最長距離列車(141.8公里),是東京的地下鐵直通距離最長的列車,比千代田線 的取手站 (JR常磐緩行線 )-伊勢原站 (小田急 小田原線 )間(100.3公里)直通距離更長,同時也比收費列車在週末假日運行途經副都心線的「S-TRAIN 」西武秩父站 (西武秩父線 )-元町·中華街站 (橫濱高速鐵道 港未來線 )間(113.8公里)更長。不過該列車全部由京急的車輛運行。
泉岳寺起往南方向為方便京急線直通旅客,多數列車運行往品川、羽田機場 、橫濱 方向。由於支線的位置,西馬込站-泉岳寺站間多數設定為區間運行列車,日間此路段列車多達3分之2。與此相反,只在押上站-西馬込站間線內運行的列車只限平日早上4班來回與週末假日晚上押上開出1班普通列車往西馬込。
導覽上多數存在列車類別 也是此線顯著特徴。
在淺草線內通過運行的列車只有機場快特 ,其他列車在淺草線內各站停車,故此只顯示直通後的列車類別。
除機場快特外,南行會在押上站、北行會在品川站改變直通列車類別顯示(京急線內的機場急行 列車以「急行」顯示,導覽則在泉岳寺站改為顯示機場急行),以線內為終點的列車與京急線往品川的列車以「普通」顯示(廣播等導覽則用「各站停車」)。京急線品川站與押上站都有改變列車類別的直通列車。不過機場快特在南北兩個方向都在押上站改變顯示直通後列車類別。
由於運行列車類別眾多,除機場快特設有通過站外,其他列車在淺草線內皆為各站停車。與淺草線直通或接續時,泉岳寺站起京急線內以「普通」運行的京急線下行方向列車,平日只限2班來回,週末假日則為2.5班來回。受京急線內普通停車站月台有效長[ a] 影響,淺草線直通列車無法在北品川站 、梅屋敷站 等車站停車,那些列車全部以品川站到發。不過時刻表除機場快特以外都視為「普通」。但是快特在京急的正式名稱為「快特 」,在京成為「快速特急 」,以都營側直通導覽為準。
時刻表
直通的京急本線、北總線以每20分鐘為一循環,京成本線、押上線以每40分鐘為循環,與淺草線共同組成每40分鐘的循環。泉岳寺站-押上站間的運行密度較高,平均每5分鐘1班運行。機場快特 在泉岳寺站與押上站需待避較早到達列車。
日間時段運行頻率(包括京成押上線)。截至2019年10月26日改正
類別、系統\站名
西馬込
京急線方向
泉岳寺
…
押上
…
青砥
京成線、北總線方向
運行班次 (每1小時)
使用車輛
備註
運行路段
機場快特
成田Sky Access線 直通
← 羽田機場
成田機場 →
1-2班
合計3班
京成車、京急車 (可直通Sky Access線)
京成線、北總線內Access特急
押上接續橫濱方向快特
青砥、京成高砂到發
← 羽田機場
1-2班
京成車、都營車
一部分在京成高砂 到發
京成線內快速特急
京急線內快特(京急蒲田 停車)
押上接續橫濱方向快特
路段班次
6班
都營車
快速
京成佐倉 、成田機場 →
3班
京成車、都營車、京急車
橫濱方向特急
← 三崎口
3班
京急車
北總線直通
← 羽田機場
印旛日本醫大 →
3班
北總車、都營車、京成車、京急車
日間時,每1小時有9班列車來往西馬込站-泉岳寺站間,12班來往泉岳寺站-押上站間(當中3班為機場快特)。日間為方便在泉岳寺站接續,西馬込站到發的列車與京急線內到發的列車的轉乘更容易。
箱根驛傳 舉辦日,選手需通過在京急蒲田站 附近的第一京濱平交道 ,因此每年1月3日都有臨時時刻表 ,一部分往羽田機場的列車改往京急川崎 。2012年10月21日完成高架化工程後,2013年起舉辦日使用的臨時時刻表廢除。
機場快特
機場快特作為優等列車運行(不另收費)。停靠站參見車站列表。
此列車當時是為了連接羽田 、成田 兩個機場而新設,受車輛使用影響,只限在日間時、早上繁忙時間前南行與黃昏繁忙時間結束後北行運行。淺草線內曾經有「機場特急」運行,與機場快特有相同停靠站(但是通過大門站),以青砥站或京成高砂站始發終到,1999年7月31日京急白紙時刻表改正後與「機場快特」合併。之後時刻表改正將日間列車改於京成佐倉站 到發,削弱了機場間聯絡列車的目的,直至2010年7月17日成田Sky Access線開業,此日時刻表改正,京成佐倉站到發的機場快特改途經該線(京成線內Access特急)的成田機場站到發,再次作為機場間聯絡列車運行。
將来淺草線內會在部分車站設立待避該列車運行的軌道,國土交通省 希望可將羽田、成田兩機場間縮短至1小時(參見#今後動向 一節)。現行在各站以55公里/小時通過。
使用車輛
由於4間公司實行互相直通運行,截至2020年有多達15種車輛運行。不配置車頭控制的京成電鐵 3600型 電動車不會直通至京濱急行電鐵 ,只在淺草線西馬込站 到發。京急2100型 通常不進入淺草線,只入線至泉岳寺站 ,故此截至2019年在泉岳寺站最多可看見16種車輛。
哪間公司營運哪些列車可由車次編號末尾字母區分,「T 」為東京都交通局車輛,「K 」為京成電鐵車輛,「N 」為北總鐵道車輛與千葉新城鐵道車輛,「H 」為京濱急行鐵道車輛。車次編號可在『MY LINE 東京時刻表』(交通新聞社 )顯示。部份直通車輛除用於直通除班次外,還於地鐵線內部份班次使用(例如京成電鐵列車在平日夜間時段行走西馬込-泉岳寺區間班次,京急列車往返西馬込)。
2014年11月8日時刻表改正前,平日早上京成電鐵6節編組運行列車有西馬込 - 京成高砂間有1班來回,該改正後所有列車各公司都以8節編組。
東京都交通局的車輛
除東成田線 、成田Sky Access線 外直通至京成、京急與北總線 。京急線的橫濱 方向在平日只限早上、黃昏直通,週末假日全日只限在羽田機場-逗子·葉山間的京急線內來回運行。
過去使用車輛
直通車輛
全部為8節編組
京濱急行電鐵
新1000型(鋁車)
新1000型(不鏽鋼車)
新1000型(不鏽鋼微調車)
600型
1500型(1700番台)
京成電鐵
3100型
新3000型
京成3700型
京成3400型
北總鐵道
7500型
7300型
9200型
9800型
9100型
過去直通車輛
京濱急行電鐵
舊1000型 (1968年-2008年)
2100型 (通常不直通,直通實績只限2011年、2019年的都營節日回送與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的初日號)
京急1500型1600番台(取代舊1000形,改組6輛編成1500番台)
京成電鐵
北總鐵道
芝山鐵道
利用狀況
2018年度早上繁忙時段最擁擠路段(本所吾妻橋 →淺草 間)的擁擠率為133% [ 15] 。
開業以後的輸送實績如下表。表中最高值為紅色,最高值紀錄年度以後最低值為藍色,最高值紀錄年度以前最低值為綠色。
都營地下鐵淺草線輸送實績推移
年度
輸送人次[ 16] [ 17]
最擁擠路段(本所吾妻橋 → 淺草間)輸送實績[ 18]
特記事項
運行班次:班
輸送力:人
輸送量:人
擁擠率:%
1960年(昭和35年)
15,622
1960年12月4日押上站-淺草橋站間開業
1963年(昭和38年)
19
9,108
13,120
140
最擁擠路段為押上 → 本所吾妻橋間
1965年(昭和40年)
157,354
19
9,108
18,242
200
1964年10月1日經過數次延伸開業至大門站
1967年(昭和42年)
19
9,108
21,959
241
1968年(昭和43年)
24
16,800
23,928
142
1968年11月15日全線開業
1970年(昭和45年)
409,074
23
16,080
24,095
150
1975年(昭和50年)
454,128
24
17,280
24,919
144
1980年(昭和55年)
461,443
24
18,720
22,984
123
1981年(昭和56年)
24
18,480
25,170
136
最擁擠路段變為泉岳寺 → 三田間
1985年(昭和60年)
486,528
24
18,720
26,245
140
1990年(平成0 2年)
570,129
24
20,880
29,211
140
1992年(平成0 4年)
615,040
24
23,040
28,150
122
最擁擠路段變為押上 → 本所吾妻橋間
1995年(平成0 7年)
592,921
24
23,040
36,595
159
1996年(平成0 8年)
24
23,040
33,900
147
1998年(平成10年)
24
23,040
32,087
139
1999年(平成11年)
24
23,040
33,024
144
2000年(平成12年)
571,897
24
23,040
29,499
128
2001年(平成13年)
584,414
24
23,040
129
2002年(平成14年)
593,123
24
23,040
30,885
134
2003年(平成15年)
579,757
24
23,040
26,188
114
2004年(平成16年)
574,995
24
23,040
124
最擁擠路段變為本所吾妻橋 → 淺草間
2005年(平成17年)
582,599
24
23,040
121
2006年(平成18年)
597,415
23
22,080
136
2007年(平成19年)
623,714
23
22,080
29,450
133
2008年(平成20年)
632,555
23
22,080
29,877
135
2009年(平成21年)
627,217
24
23,040
28,087
122
2010年(平成22年)
623,563
24
23,040
25,550
111
2011年(平成23年)
605,990
24
23,040
26,040
113
2012年(平成24年)
635,486
23
22,080
25,866
117
2013年(平成25年)
657,513
23
22,080
24,980
113
2014年(平成26年)
669,603
23
22,080
26,140
118
2015年(平成27年)
696,743
24
23,040
27,713
120
2016年(平成28年)
718,855
24
23,040
30,231
131
2017年(平成29年)
742,803
24
23,040
29,743
129
2018年(平成30年)
764,911
24
23,040
30,576
133
車站列表
車站編號往B線方向(西馬込往押上的方向)增加。
所有車站皆位於東京都 內。所有月台皆可停靠至少8節編組列車。
除機場快特 以外,所有類別皆停靠所有車站。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鐵道
道路
公共汽車
相關項目